作者:魏东

亲爱的乖女儿悠悠:

你好!

上周末和妈妈一起表演《how far I’ll go》,表现棒极了,尤其是那段快速唱词的发音和节奏感简直完美,虽然你继承了我唱歌走音的特征,但没继承我节奏和语言发音混乱的毛病,谢天谢地啊。

计划好的每周一封信爸爸已经很多周没写了,想用忙搪塞过去,不过我说过我俩之间不允许撒谎,所以爸爸这么久没有写信的原因呢?就是懒。每天回到家、回到酒店,坐下去啥也不干,不想起来,任凭时间流逝,该洗澡了,该睡觉了,于是第二天来了。

爸爸有一段时间喜欢瞎琢磨周围人和事,发现人类最大的特点,必须是喜欢轻松,倾向于懒惰,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偷懒和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比如游戏,比如好看的视频,比如刷朋友圈等等,这些东西要么好玩,要么有趣,要么让我们好像得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但实际上呢,这些东西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和妈妈常聊到,“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有一种掌握知识的虚幻满足感,但其实这些碎片并不能帮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这种虚幻的满足感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这句话对你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怎么给你解释呢?简单点说吧,就好像你捡到一大箱子乐高块砖,富裕啊,好像可以拼成任意你想拼的东西,但是你却没有图纸,而且你也不知道这些碎片是否足够拼成你想的模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块砖有没有假的你也不知道。

所以妈妈已经删掉了手机上阴阳师游戏,还有各种资讯软件,她需要有一段系统的学习和工作时间,爸爸回家了可以陪你玩20分钟游戏,除此以外的任何和你在一起的时间,除了必要的工作和联系外,我们都不再使用手机。那这些时间我们做什么呢?当然是看书、讨论数学和各种问题、一起玩游戏啰。

你需要记住的是,任何时候、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多看专业书籍,或者专业人士写的书籍。

从这周开始,我一定要坚持写约定好的一周一问题邮件,一起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看法,风雨无改。

这周的问题你已经问了很久: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啊,因为国家法律规定爸爸妈妈必须要送小朋友至少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习,而且不送你去学校,爸爸妈妈就没有时间去上班赚钱啊。

哈哈,爸爸当然知道你不会满足于这个答案,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读书,或者持续地学习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你很喜欢看《博物》杂志,去年《赶海》那期恰逢我们去海边玩,玩的过程中,你给我讲了很多关于赶海的事情。我在内陆地区长大,你讲的很多事情我完全不知道,得益于你的介绍,玩的时候我们多了很多乐趣。

这一年来你给我讲了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雪,告诉我人体静脉中的血液并不是蓝色的,还告诉我很多屎壳螂的事情,这些知识都是你读书得来的,所以,读书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们不必每一件事情都自己去探索,比如屎壳螂你都没有见过,很多道理前人已经了解清楚,我们通过读书就能获得·。

但是,这些道理和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过一段时间有可能人们就会发现新的规律和知识,这些新的知识有的补充前人的判断,有的会推翻以前的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去鉴别这些新的知识——尤其是非我们自己专业的知识——是否正确呢?所以啊,我们需要在单纯的知识获取外,通过读书建立一套考虑问题的办法,用大人的话来说就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逻辑体系,知道如何去寻找和鉴别正确的知识,学会质疑和论证,这是读书的第二个好处。

当然,这个好处是在持续学习、思考和训练中自然获取的,需要很长的过程,目前你有问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问爸爸,问妈妈,问老师,慢慢地主要的办法就是问书籍了。

顺便说一句,学会向正确的人问正确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哦。

前段时间你喜欢的TFBoy有个小男生参加高考,过了二本线,成绩不算太好,但是很多人都直呼他是娱乐圈学霸了,为什么?因为娱乐圈的人很多人读书都不怎么厉害,但因为行业的原因,他们有很多粉丝,也会赚到很多钱。这个现象在很多行业都有发生,就是很多读书不好的人成为了行业的成功者,赚到钱或者居于较高的位置,那是不是读书就没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不是,我们先看看,这些人在所有人群中的比例有多少?答案是相当少。那么处于社会中坚力量的是谁呢?一定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曾经有人对不同学历的人进入社会后最开始的工资、五年的工资和十年的工资状况做过统计,发现教育状况越好的人群平均工资越高。所以你看哈,就算是从赚钱的角度来看,读书越多,获取一份稳定的、相对高的收入的机会也越高,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是读书的第三个好处。

假设,你读了很多书,有了系统地思维能力,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巧,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但你某天突然想换一个活法,比如你不想当医生了,想回老家去种田,应该也是可以的,而且啊,我相信你也会更科学的种地和田间管理,不被乱七八糟的东西左右。但是如果一个读了很少书的人想要换一个专业要求更高的行业呢?几乎没有可能!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必要性,并没有高低之分,但读书好的人始终会有更大的选择自由,人生也有更多可能性,这就是读书的第四个好处。

读书的好处还有很多,今天就说到这里,下一封邮件我想谈谈你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以及我们要做到什么程度。

Hi,不要打哈欠啊,好了好了,下次再说啦,晚安,我的宝贝。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7.10

作者:魏东

​亲爱的乖女儿魏忆尘:

你好!

爸爸偷懒,两周没有回答问题,而且在是否参加学校兴趣班的事情上没有和你完成全部沟通,这件事情爸爸做得不好,没有充分考虑到你的感受,也没有给你足够表达的机会,这违背了我们原来定好的沟通三原则,爸爸向你道歉,保证以后不再犯。

你这周的问题是:关于天气的谚语准吗?

答案是:虽然这些谚语有一定的准确度,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准确度有多少,所以只能把这些谚语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工具,不能作为天气预报的工具。

前几天你问了爸爸小时候乖巧和调皮的事情,其实呢,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抬杠,抬杠这件事情需要技巧,也需要蛮力,我讲个关于蛮力的事情。初中我邻桌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最管用的,作为一个爱抬杠的人,我第一反应当然是“这不对”,同学就举了天气谚语的事情,这时候就必须使用蛮力,一点投机取巧都不能有,我把他说的几句谚语抄下来,每遇到谚语中的状况就记录下来,然后每晚坚持看天气预报,经过差不多接近一个学期的比对,我发现天气谚语的准确比例并不比天气预报的高,把记录结果给同学看,赢得了我漫长抬杠生涯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胜利。

关于天气的谚语太多,就以你常说的那句“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为例,为什么大雨将至会发生这两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啊,大雨将至,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昆虫翅膀变重低飞,以昆虫为食的燕子也会低飞好觅食。蛇过道呢?我觉得还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增加,蛇觉得不舒服了,想换个地方呆一下。所以你看,空气中湿度增加是燕子们改变平常生活习性的一个方法,是不是只有在湿度变大的情况下,燕子才低飞蛇才过道呢?显然不是,爸爸以前在乡下上学,放学的时候天气正热,常看到路上一条蛇闪过,可能它们是因为太热了想换一边凉快去,这种情况是不是马上会下雨呢?显然是不会的。

记得我们以前讨论如何证伪吗?

对,一个结论,只要按照结论中的条件找到一个反例,则结论不成立。“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这句话中,我们已经找到一个反例证明了前一句的原因并不一定会得到后一句的结果,所以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所以大雨将至会引起燕子低飞蛇过道,但是反过来,燕子低飞蛇过道并不一定会大雨将至,这句谚语啊,搞错了双方的因果关系。

但是人们为什么觉得天气谚语准呢?这是因为,人们只记住了这些谚语准的时候,遗忘了不准的时候,并在众人传播中会强化了这种认识,久而久之就以为天气谚语真的很准了。

你可能会说了,天气谚语不是有时候准吗,那我还是选择相信啊,每次都做好准备,就可以有准备的应对天气变化了。嗯,如果在古代,这个看法也可以,但是现在我们有更科学的天气预报方式啊,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远远超过天气谚语了,我们为什么不运用更好的方法呢?

天气谚语和很多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一样,只是人们的一个经验总结,并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研究和验证,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准确性有多少,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

我们应该抛弃这些传统和经验,更多地相信科学。

这周就说这么多,期待你的下一个问题。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5、22

作者:魏东

亲爱的乖女儿忆尘:

你好!

        前几天你告诉我,上周答案以外的内容不是全明白,其实,宝宝,这就对了。每次东拉西扯很多内容,是因为爸爸希望你在知道答案外,能够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才建立起这样一套系统,希望你学习的时间变短一些。学习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天就完成,以后我们会不止一次地或在信件里,或面对面重复讨论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内容。有些内容你还不太看得懂也是正常的,年底把一年的内容做成一本书保存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讨论,通过这些讨论,你就长大了,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

        这周你的问题是:是谁发明了馒头?

        答案是:馒头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作物、烹饪工具、烹饪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馒头这个名字,大约是在宋代开始普遍使用的。

        首先,馒头产生需要什么作物呢?最主要的当然是小麦。综合考古、遗传研究和植物资源调查,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5000年前已传入中国,在秦汉时期已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西汉年间(距今2300年左右),已有记载显示小麦是重要性仅次于粟的作物了。

       小麦产量高,品质好,可以越冬,是优质的粮食作物,但是为什么小麦到秦汉时期才变得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这时候,解决了小麦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灌溉,二是石磨,尤其是后者,你现在回农村老家还可能见到和汉代造型非常接近的靠人力推动的石磨,也就是说这个工艺一直延续到机械化时代前夕都可以使用,足以证明当时技术的成熟。

        (现代石磨,和已出土的汉代石磨形状非常接近)

        没经过发酵的面(俗称死面)做成的只能叫饼,馒头的出现,还需要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发酵。什么是发酵技术呢?这个复杂了,简单说,在做馒头中的发酵技术就是通过添加一种发酵剂让馒头变得蓬松。发酵技术和酿酒密切相关,东汉年间,人们已经开始用酒酵发面法制作面食,然后发展出酵面,这为馒头的产生提供了另一个先决条件。到晋代的时候,已经可以蒸出十字状裂痕的蒸饼(馒头)。

      奶奶在老家的时候,每次做完馒头会留一些发酵后的面团,待它变干后保存下来,俗称酵母,下次做馒头的时候先把酵母用水调开,再和面粉和在一起,这样就起到发酵的作用,周而复始,馒头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了。现在已经有了发酵粉等新的方法,但是老家人还是保留了这个传统。

        到宋代的时候,人们把不带陷的蒸熟的面食成为烧饼,《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当时这个;带馅的发酵蒸制的面食称为馒头,《水浒传》中孙二娘卖的当时这个。但是当时也有包子(又称包儿),至于包子和馒头如何分辨,现在的我们还不清楚。

       今天,北方地区的馒头没馅,而南方有些地区的馒头还是指有馅的发酵蒸熟面制品,这应该和当地的物产、烹制习惯有关系。

        馒头的历史差不多就是这样,总结一下,这和我们以前沟通过的结论是一样的:所有事物的产生、演变,并不是简单得益于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和地理环境、工具的发展息息相关,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

        问题回答完了,我也可以长出一口气,因为啊,我接到你这个问题后也是茫然的,查了很多资料,那么是如何得到上面答案的呢?首先,我用百度搜索“馒头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仔细看这些答案,很多是互相抄袭,而且有相当多的答案将“馒头“的产生归功于诸葛亮,这是否正确呢?我们不忙下结论,先去求证。如何求证呢?当然是查询历史资料,查询什么资料呢?当然是正规的史学材料,没有发现这个记载。是不是正史觉得这件事太小了,就没记录呢?我又查询了这个说法的来历,我发现,这一说法最开始出现在离三国很远时代的人写的笔记和风土人情整理文集中,所以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能作为正史采纳。

        把食物的产生依附在名人身上,或者稍微有名的食物或小吃都传说某个皇帝或者古代名人吃过,赞不绝口,这种说法在每个地方都有,这是真的吗?当然是假的,或者说至少99%都是假的,你想想,假设你是个皇帝,你的命多值钱啊,你怎么可能动不动就微服私访呢?就算你微服私访了,你身边的人会允许你轻易地接触一个不了解的食物吗?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传说层出不穷呢?一是因为劳动人民希望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高尚化;二是现代各地人们为了旅游业的需要,就把当地食物安个名人喜欢,吸引大家。久而久之,骗人的和被骗的都望了这茬,就信以为真了。

        这个查询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在查询学术方面内容的时候,搜索引擎并不值得信任。

回到寻找答案的路上,剩下的路子还是去图书馆查询资料,那我们应该查什么样的书籍呢?当然需要找专门研究这门学问的作者写的书,目前关于食料历史研究最主要一本书是俞为洁老师的《中国食料史》,这篇文章前半段绝大多数就参考了这本书的内容。

        事实上,现在科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如果我们不是从开始就学一门学问,已经很难理解这门科学的发展了,所以,每当我们遇见问题需要查资料,一定要找这个行业中最主要的科学家的文章看,另外也要找信的过的资料来源。

        最后,爸爸想和你聊一个额外的问题,我已经和你谈个很多次,爸爸可能会开一间餐馆,或者和餐饮打交道,你总是不太愿意,在找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我更一步坚定了一个看法:目前,中国对厨艺科学的研究还很少,书店里几乎只有菜单类工具书,而在国外,厨艺科学方面的课程已经在很多一流大学中开展,如果我们研究它,进而改进中餐工艺和技术,这是一件听起来就有趣的事情,怎么说呢,正如你最近写在演讲稿最后的那句话,It must be so fun!

好了,这周就聊这么多,期待你的下一个问题。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5、7

作者:魏东

亲爱的乖女儿忆尘:
你好!

这周你的问题是:始祖鸟究竟是鸟类还是恐龙?

答案是:始祖鸟是恐龙。

嗯,你没看错,虽然始祖鸟叫鸟,但这家伙是货真价实的恐龙。

忘记问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不过在爸爸读书的时候,教材和科普读物上都清楚地写着”始祖鸟是我们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最早的鸟类“,甚至有的说它是鸟类的祖先,这周末我们去图书馆查阅了资料,绝大多数关于古生物的书,几乎都是这么写的,实际上人们这样认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你是不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现在人们认为始祖鸟不是鸟类,而是恐龙呢?

这得从一位科学家和他所在团队的研究说起,这位科学家叫徐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研究的一个地方,徐星呢?是专门研究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的科学家,他2011年在世界上最好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爸爸也看不懂啊,不过爸爸看过中文翻译稿,简单说就是提出了一个结论:始祖鸟不是鸟类,是早期恐爪龙的一种。而且啊,在随后的一些文章中,他进一步指出始祖鸟的后裔也不是鸟类,而是不能飞翔的蒙古伶盗龙。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结果这会飞的恐龙后代反而不会飞了,你说要是死去的始祖鸟泉下有知,会不会从地下跳起来扇伶盗龙几翅膀?哈哈。

好了,我们还是说论文,文章发表后,到目前还没有大的反对声音,反而是越来越多的证据和文章证明了这一说法,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始祖鸟是一种恐龙“这个观点。

嗯,差不多就这样,始祖鸟就被允许离开鸟类队伍,回到恐龙的世界了。

那么,会不会有一天人们又认为始祖鸟其实还是鸟类的祖先呢?当然有可能,只要科学家发现新的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就行。

其实啊,以前的始祖鸟如何愉快地生活直到灭亡,并不受现在的人们改变。始祖鸟的化石呢?一直就埋在那里。科学家之所以把它归到不同的类别下只是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停地进化着。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人们以前认为冥王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现在我们认为冥王星不是太阳的行星;比如最开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往后人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然后人们越过太阳系认识到更广袤的宇宙;比如以前人们认为计算机系统下围棋是不能赢过人类的,结果去年人类最好的棋手四比一输给了计算机;再比如,因为古DNA提取技术非常快的发展,人们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认识也是日新月异的,有可能,你现在科普书籍上看的、初中会学到的、大学时候会看到的关于人类学的东西都完全不一样哦。

我们整理一下大概可以理出这样一个规律:人们通过证据得出结论,再因为新证据的出现修正或推翻已有的认识,并提出新的认识,这个过程的周而复始正是科学的伟大之处也是科学迷人的地方。

什么是科学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聊,但这里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的结论:科学是可以被质疑的,所有的科学结论是可以被证明和重复的;当然,科学也可以被证明它错了,一旦证据确凿,遵守科学方法的人们会根据新的论据和结论修正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是不是有些难懂?问题是,爸爸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释方式,那我们举例说明吧:

我们通过真实的论据,观察、实验、重复实验,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科学的一种形式。

我们发现了新的论据,证明原有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否定了原有的结论,这是科学。

我们发现新的论据,发现了原有结论不完整的地方,从而补充完整了原有的结论,这是科学。

我们发现了新的论据,否定并推翻原有的结论,得出了新的结论,并通过实验、证伪证明了新结论,这是科学。

我们对新的结论,再进行上述的方法,证明新的结论正确,或者得出更新的结论,这是科学。

我们发现论据,但我们只采用一部分的论据,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不是科学。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用的论据,抛弃不符合结论的论据,从而得到一个结论,这不是科学。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别人按照我们的方法,不能重复我们的结论,但我们直接否认别人的实验过程,这不是科学的方法。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别人找到一个或者很多证据,证明了我们结论是错的,我们不接受,也不看这些论据,直接否定别人,这不是科学。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或者我们从前人那里学到一个结论,然后我们认为结论和前人绝对是正确的,不容置疑,这绝对不是科学。

好了,这周就说这么多,期待你的下一个问题。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