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忆尘:

你好!

 

昨天是清明节,趁这机会,我想和你聊聊死亡。

 

你两岁的那个夏天,我感冒了,你问我:爸爸,感冒了啊?我回答:恩,爸爸感冒了,怎么办呢?你两只小手向上平举,无可奈何一摊,说:怎么办呢?过了十多秒钟,你突然问我:爸爸,你死不死?这是你第一次提到“死”这个字,你平淡讲出,没一点感情色彩。我愣了几秒才回过神来:爸爸不会死。

那时候,你还不知道死的意思,甚至不知道死这种状态。实际上,当人们年幼、年轻的时候,对死亡都有一种异常超脱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正常的死亡还很遥远。只有人过中年,身体状态下降,我们开始知道死亡迟早降临,于是开始对死亡害怕,直至恐惧,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死亡,肉体和意识都将永远消失,将永远地离开所眷念的这一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

人们恐惧死亡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身边人久久不能忘却的哀伤,熟悉的生活瞬间改变,如常坐下晚餐,熟悉的生活却已消散,死去的人总是不时出现,有时候在脑海,有时候在别人的嘴里,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脆弱的神经被某个人、某句话所左右而想起它们,有时候出现在我们的梦里,挥之不去。

这两点大概就是人们恐惧死亡的原因, 《论语》中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文化中历来逃避“死亡”这一话题,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也是敬而远之。几千年来,我们很少有直面死亡的艺术作品,还有科普读物。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避而不谈,所以在奶奶们面前一定要少说这个话题,包括少说“死”这个字,推而广之,生活中,如果别人不愿意,我们也要尽量少谈论死亡,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那么,人为什么会死亡?简单讲人是和树木、动物一样的生物,随着时间流失,生物体会老化失去能力,然后死去,可能是因为某个器官的原因,可能是整个身体都老化,也可能是因为一个意外。

而且,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死亡无法改变。

人死了会有灵魂留下来吗?灵魂这个概念,从生物学的角度解读,是指人所拥有的意识和心理活动,这两者都由大脑产生。大脑之所以产生意识和心理活动,又是一连串物理、化学活动的结果。当人死去,生物体失去能力,大脑自然停止活动,心理活动和意识也就没有了,所以人死了是没有灵魂留下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死亡呢?正视它,不害怕,不恐惧,珍惜活着的日子,努力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有亲爱的人因为死亡离开,就接受这一切,思念但不哀伤。我们无法更改结局,但可以更改过程,我们应该让过程变得美好而甜蜜,这才是亲人之间相处最大的意义。

我肯定会在你之前离开这个世界,现在想想开始所说关于死亡的最主要问题,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真正痛苦的是他的亲人,和那些真心爱他的人,现在对你来说,这肯定不是个问题。你不需要逃避,你越逃避,它越像一个恶魔跟住你,不知道在哪个时候跳出来给你更大的伤害。迎上去,正常面对这一切,时间或许不能冲淡一切,至少可以让你学会习惯。

如果有一天医学上已经判断对爸爸无能为力,不要花费精力和财力做无谓的抢救,我希望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在自己死亡之前会捐献自己的器官,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这并不是爸爸生命的延续,这只是某个得到我帮助的人更好生活的开始,所以,不允许你去了解和打听我的器官捐献给了谁,我也会申明不允许别人来找你,这不是施舍,也无需别人感恩。

然后把我火化掉,领养一棵树,骨灰埋在树下,把树取名“东东”或者“知尘”,你不开心了,任何时节来,不要烧纸,不要带花或者水果,浇浇水施施肥就好了。当你不愉快了,拿不定主意了,就来树前说说,爸爸当然听不到,但你自己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想想爸爸和你聊过的话,想想我们曾讨论的话题,或许就好受了,就决断了。

“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明白了死亡,才能够明白人生,才会把精力用在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和事上,这就是爸爸常说那句话“黑暗中来,黑暗中去,我们唯有这短暂但欢愉的时光”的全部意义,这就是爸爸关于死亡的看法。

所以,现在,我们要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一起度过精彩绝伦的人生。

永远爱你的爸爸

201745日星期三

 

 

发表回复

Post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