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我对睡眠有一种排斥感,甚至可以说是罪恶感,很害怕自己睡去。

于是我睡的越来越少。

以前我很享受在飞机、大巴和火车卧铺上的感觉,那是我最好的睡眠时光,最漂亮的空姐也不能打断我睡眠的愿望,并不仅仅是她有一对黑色的眼袋。但是现在,我在这些交通工具上从来没有踏实地睡过一觉。

不止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神经衰弱了,真没有,因为我一旦挨着床,就会睡得很香,哪怕我睡的再少,少到一夜无眠,第二天也会精神百倍。

这是不是我一生中最特殊的时光?还是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我只是对睡眠有一种抗拒,是因为我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情和计划。

无意间闯入一英语网站,看到一些句子,记录下来: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 – Albert Eistein(1879-1955) German-born American Physicist

“It isn’t what you have, or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are, or what you are doing that makes you happy or unhappy. It is what you think about. – Dale Carnegie(1888-1955) American Educator

“Don’t wait for the last judgment. It takes place every day.” – Albert Camus(1913-1960) Algerian-French Novelist, Essayist, Playwright

“Four things to learn in life: To think clearly without hurry or confusion; To love everybody sincerely; To act in everything with the highest motives; To trust God unhesitatingly. ” – Helen Keller(1880-1968) American Blind/Deaf Author, Lecturer, Amorist

Helen Keller还说过:

“Toleration is the greatest gift of the mind; it requires the same effort of the brain that it takes to balance oneself on a bicycle.”

经过中学议论文训练的人总是习惯把名言作为一个论据,不过我一直怀疑,凭什么一个人的一句话就能作为证明一件事情真伪的凭据呢?后来看当时热播的《狮城舌战》,发现正反两方竟然引用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言论,我就越发感觉到这一点。

其实,这些话和歌一样的,会在你需要的某个特定场景浮现出来,直接道出你的心声,在某个意义上,这些话就是你想说的,只是他先说出来,而且他比你有名。

1、有些比赛,你只看看文字报道就知道精彩无比:《公牛三加时战胜凯尔特人》,比分呢?128比127;

2、新秀年经历如此洗礼的罗斯,前途?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3、7年,姚明终于趟过首轮,也挺不容易;

4、王立群的《秦始皇》终于讲完了,今天接受百家讲坛的访问,你会发现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王立群有些拘谨,他是个好老师,但不是好的大忽悠,这一点和易中天、于丹有很大的差别,这两位可是随时随地随意话题都能随便侃的;

5、易中天讲的可比王立群差远了,于丹呢?她讲的是心灵鸡汤;

6、不过,脆弱的人们更容易膜拜在心灵鸡汤的温度下,却忽略了那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7、王立群在《秦始皇》最后几集里讲到历代对秦始皇的评价,你会发现历史的有趣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往往会隐射现实;二、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未走出过历史的羁绊;

8、有时候我真为王担心,生怕他会讲出让某些人不高兴的某些话,后来想想,老江湖了,一生读史记,轻重粘捏岂是我所能度量的;

9、顺便提一句,钱文忠的真不应该讲《三字经》,坏了我对他在《玄奘西游记》中的印象;

10、麻生接见小刚,说以票房为标尺,小刚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的宫崎骏,妈逼的,政治家才最会忽悠人。

序言一句:做小男人,挺好,你说我以前咋就没明白呢?

1、昨晚突然想起一句短短的歌词——千万分之一,以及唱腔中的回转和老派,但忘了出自何方;

2、不耻下问google,原来是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
飘扬过海的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
表达千万分之一

3、我一直喜欢李宗盛,他把小男人的那点小情调和小感悟基本上都写完了,他写给那些女歌手的歌都包含着自己的小小心思;

4、上面的视频是李宗盛在《理性与感性音乐会》上演唱的《领悟》,观众席上那个泪流满面的女子正是辛晓琪;

啊!多么痛的领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是我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
都走的好孤独
啊!多么痛的领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
爱的束缚任意追逐
别再为爱受苦

5、那一年《霸王别姬》刚刚上映,那一年一家小卡拉OK厅,一个姑娘和他心爱的小男生对唱《当爱已成往事》,一曲毕,男孩倔强地离开,女孩一个人泪流满面,那一年男孩和女孩都才18、9岁的年纪,却明白了那刺骨的疼。

为何你不懂(别说我不懂)
只要有爱就有痛(有爱就有痛)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没有你会不同)
人生已经太匆匆我好害怕总是泪眼朦胧
忘了我就没有痛将往事留在风中
忘了我就没有痛(忘了你也没有用)
将往事留在风中

很多年后,男孩女孩无数次相错而过却从未相对,李宗盛和林忆莲也走到感情的终点。

6、其实对于自己的歌,李宗盛在《阿宗三件事》便有所总结,这首歌中他描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还有自己的女儿——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听完这首歌,也就理解了他的人生和音乐。

纯儿是我的女儿
是上帝给我的恩赐
我要让她平安长大
是我很重要的事
我希望她快乐健康
生命中不要又复杂难懂的事
啦…..
我亲自给你取的名字
希望你平安一世
你说你喜欢我的歌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好事
嘿……
你说你喜欢我的词
总是道出你心中不欲人知的事
我不知我不知
我写歌有时快有时慢
有时简单有时难
有时心酸有时不知怎么办
有时心烦有时不知怎么办
我不知怎么办
我是一个瓦斯行老板之子
在还没证实我有独立赚钱的本事以前
我的父亲要我在家里帮忙送瓦斯
我必须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后
在新社区的电线杆上绑上电话的牌子
我必须扛着瓦斯
穿过臭水四溢的夜市
这样的日子在我第一次上综艺一百
以后一年多才停止

补充:我喜欢的是李宗盛、罗大佑、周华健和张震岳,不是纵贯线,你的明白?

一回到家,奶奶就告你的状。

据说昨天奶奶拿走了你的玩具,你把小脸蛋扭向一边,即不哭也不不说话,谁也不理,逗了你很久你都不笑一下,也不看他们一眼。

天哪,你九个月都不到。

昨晚我回到家,你躲在奶奶的怀里,想看我又害怕我,呵呵,很久不见?

今天早上和刚才,你扔掉手上的所有东西,张开小手要我抱,然后谁都不能把你从我的怀里抱走,一直把脸贴在我的胳膊上,咯咯的笑个不停。

如果有一天,不测的事情真正发生了,比如昨晚假如我没有躲过那几厘米,出了车祸,你一定要记住爸爸曾经写下的文字——《如果我们离开,请你忘记》

s3330573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中的解读是儒家对“死”这一话题有逃避的倾向,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敬而远之,避而不谈,所以几千年来,我们很少有直面死亡的艺术作品。

日本人肯定不这样认为,他们有各种各样描写死亡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以前介绍的《守灵夜狂想曲》是一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是另外一种。

《入殓师》表达的是和孔子之言完全不同的意义——未知死,焉知生。几乎所有的剧中人都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和自己有关无关的逝者的时候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同时,尚存的人也懂得自己逝去的时候会被何等温柔地尊重和对待,从而对生有异样的感觉。

电影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对职业的态度,小林大悟卖琴的时候明白自己“才能的极限在什么地方”,澡堂老板娘第一次遇见小林老婆的时候说:“喊客人帮忙是会被天谴的”;以及温柔的社长在片中唯一对小林发火的地方,无不在说一个好的职场故事。

小林再次取出自己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我一直担心导演会让他出现在乐团之中,担心被拍成一个励志故事,还好,别人不比我笨。

爸爸,你回来了蛮。

爸爸,我在看你哦,你咋直接进了卧室呢?

爸爸,你还没有抱我滴蛮。

爸爸,我哭刮了哈,真滴哭刮了。

嘻嘻,爸爸,豆是嘛,抱我一哈撒,这样就对了,真是我的好爸爸。

咿,你们笑我,还有点不好意思,那我躲到爸爸怀里了哈。

2009041201

1、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我无意间在打折书店找到的好书,虽然阅读地极其艰难;

2、最近一直在看社会网络和管理方面的书籍,有些以前不懂的问题豁然开朗,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这大概就是读书的乐趣;

3、几年前,大约25、6岁的时候看书有非常强烈的实用需求,评判一本书好坏简单地取决于对我的工作是否有用,生意不顺的那段时间尤其如此,极力想从书籍中寻找到最快解决生意和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捷径;

4、就这样过了两三年才发现,那些实用书籍中的方法根本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偶尔看过的几本偏理论的书籍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帮了我的大忙;

5、《社会网络和组织》介于社会网络学和管理学之间,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一些主流的存在争议的论点,并对其中的一些给予了批判;

6、我既不是学社会学的,也不是学管理学的,所以我阅读此书的乐趣在于阅读过程中为了弄清楚其中的许多文字而不得不进行的延伸阅读——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把书读厚的过程,至于把书读薄,我目前根本还没有能力做到那一步;

7、阅读的另一个乐趣在于用书中介绍的一些分析方法对真实环境的分析和解读;

8、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很多人把这本书作为建立一个SNS网站的入门级教材,这又是典型的实用型读书;

9、重点的问题是这样一本理论书籍根本不适合作为一本简单的实用型指南,抱这个目的来读这本书的人10个有11个会失望的;

10、对于只要结果的人,特奉送在财经网站文章《社交网络价值几何》中的文字:

一名员工的社交网络越广泛,绩效就越好。

如果员工与上司关系密切,绩效会有很大的提高,每个月可以创造588美元的额外收入。

如果员工与专家建立密切联系,对绩效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员工与上司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甚至没有什么联系,对绩效会有负面的影响,会比平均的收入数少98美元/月。

如果员工只是与其他的普通员工有很强的联系,对绩效没有明确的作用。

如果一个项目小组与其他项目小组之间有联系,这种联系与绩效是正相关的,越多越好。

项目小组内部的联系越紧密,绩效越好。

如果一个小组有几位成员有很高的中介中心性,有利于产生好的绩效。

如果项目小组与高层领导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可以显著地提高绩效,。

如果项目小组成员来源的部门过于分散,对于绩效没有好处,可能是小组成员的协作性受到了影响。

项目小组的经理人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呈拱型。一开始,增加一名经理,绩效就会改善,一名经理可以带来1175美元的额外收入。但是如果太多了,反而会令绩效下降。

绩效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男性太多,绩效反而不好。

补充一句:我认为《财经》网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财经内网站,至于如何个好,你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好像如果你是他们的订户,可以得到更多的网站使用权,可惜我忘了当时是怎么申请的。

《life》杂志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图片杂志,可惜还是没有躲过没落的结局,于两年前第三次宣布停刊,有可能也是永远的停刊,转向互联网发展。

《life》曾经捧红了大批的摄影师,拥有大量的图片,包括一些从未发表过的图片,现在这些图片都可以在网上看见,下面的图片就是其中之一。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life》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