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
成都
某试衣间,不断开合的玻璃门每开启一次我就看见一次不同的自己,我,非我。
大概他已写尽小男人的那点小情调和小感悟,只有一首《给自己的歌》,听听已成老男人的昔日小男人对人生的感悟,本想感慨一下,可又有什么值得感概,罢。
《给自己的歌》
词曲唱:李宗盛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
只顾著跟往事瞎扯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
思念是紧跟著的好不了的咳
是不能原谅
却无法阻挡
恨意在夜里翻墙
是空空荡荡
却嗡嗡作响
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
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然后好几年都问不得闻不得女人香
往事并不如烟
是啊
在爱里念旧也不算美德
可惜恋爱不像写歌
再认真也成不了风格
我问你见过思念放过谁呢
不管你是累犯或是从无前科
我认识的只有那合久的分了
没见过分久的合
岁月 你别催
该来的我不推
该还的还 该给的我给
岁月 你别催
走远的我不追
我不过是想道尽原委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麼呢?
他的爱在心里埋藏了抹平了几年了仍有余威
是不能原谅
却无法阻挡
爱意在夜里翻墙
是空空荡荡
却嗡嗡作响
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
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然后好几年都问不得闻不得女人香
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想得却不可得
情爱里无智者
这是最后的归宿,
曾经停足,
那时年轻,
相信时间可以抹平,
或者修正错误;
喝完这一杯,
归、去,
无处,
轻放酒杯,
随意上路。
我看国美(一)在这里;
我看国美(二)在这里。
1、假如我是黄,我还是国美第一大股东,假设现有管理层稍有失手,我联合任何一个稍稍大一点的机构投资者,就可以翻盘,但这个机会应该不会太大,老实讲,机构投资者很难相信一个掌握董事会的大股东会没有私心;
那么未装入上市公司的店会不会收回?理性讲,不会,一是我没有合适的管理团队,与其如相信毫无经验的新手,不如相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我对钱又没有愁;我甚至不认为这会是一个筹码,机构投资者不会相信一个一意孤行只为自己意气作想的大股东的;
我会不会短时间再次发起临时股东大会提案,不会,至少年报出来前不会;
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提案中阻止增发是我最主要的目标,至于提议邹、黄进入董事会只是所有计划中的一小环而已,我并不太在意,一是邹时隔好律师,对我而言,但是这两人并没有管理连锁商业的经验,二来我相信陈系人马的能力,并且他们也不敢乱来。
那么我是否一定反对增发?不会,假如比例降到10%我投同意了,国美需要资金,我也有足够的能力保住我的份额;
我会不会和竺、陈谈谈?当然会,我今天投竺一票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
总之,我还是拥有超过35%股份的国美最大股东,国美赚的每一分钱、亏的每一分钱都有我的35%,看戏的可以天马行空,但是我不会,陈的管理团队稍有不慎我就可以随便联合一个大的机构投资者赶他出局。
2、假如我是陈,争取这个控制权有什么意义?这是我现在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今天对我而言算不上胜利,相反我必须兢兢业业为国美作想,尽快提升投资者的利益,短期内拿出一份好看的年报,长期看需要保持比苏宁更好的增长速度,你说哪一个容易?
老实讲,增发20%是经过仔细核算过的比例,既可以解决国美发展中的现金需求,也可以最大化地摊薄大股东股份,可是被否了,看投票比例,当是有机构投资者在这个问题上投了反对票,到底是谁呢?为什么要反对?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本来我们给国美定的基调是深耕细作、提高单店利润,但被这一搞我上次只好发表言论说我们和大股东的远期目标是一致的,也要大力开店,可是这TM要钱啊,那就增发10%吧,先不管是否要稀释大股东份额这码事了。
这是国美最好的时代,也是搞管理层期权效益最大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搞,至于会不会进行管理层收购?短时间不会,长期不好说,机构投资者始终会退出,退出时始终需要人接盘,接盘当然管理层最占优势。
黄家会不会收回不属于上市公司的店?我希望他收回,你知道我也这样做了。原因有三:一是这些店效益并不好,而且我可以收回所有店的管理层,黄家并没有一个好的懂行的团队,外边请?你觉得现实吗?二是这些店短时间内会对黄家的现金流构成很大的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增发;三来就算黄家收回这些店,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和厂家议价的能力,你觉得上游厂家会坐视苏宁一家独大吗?他们不傻。
会不会形成两个“国美”同台厮杀?不会,如果走到这一步,我对公司控制力会更强,更容易推行易名计划,当然不会叫“永乐”,也不会叫“大中”,叫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卖的东西的价格够低、再在报纸上广告三五天,就算我们叫“狗剩”,这个名字也会家喻户晓。
但是被黄家收回的“国美”还能兴风作浪吗?不能,时间和机遇、重要的人脉都不是当年那个江湖了。
一年后我会不会离开董事会?你傻啊,要离开我这么费神做什么?就算是我离开,也完全可能通过贝恩合伙人的方式重新杀回来,你懂的。
我会不会和黄、杜好好谈谈,当然会,而确信我们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我重申一点,今天的投票绝对不是终点,只是一连串事情的起点,但是出于理智,我们始终会达成协议,现阶段,我和我们团队才是最能够把国美带到新高度最合适的人选,邹、黄家妹妹都没有这个能力,也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外来者,所有的投资者对钱都没仇。
至于说从此不再进国美的网民,我丝毫不担心,要是我的产品比苏宁便宜1、200,他还不是一样继续成为我们的消费者,我一样欢迎他的光临,要是我便宜500他都真的不过来,那我确实没辙了,也从内心不欢迎他们,因为我搞不清楚他们确实有崇高的自以为是的道德感,还是是真傻逼,当然我觉得是后者。
你得知道,黄还是拥有超过35%股份的国美最大股东,国美赚的每一分钱、亏的每一分钱都有他的35%,你们看戏的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他不会。
3、假如我是未来得及退场的小股东,今天的投票是最好结局,我从不担心陈及其团队会侵占上市公司的权益,但是如果大股东控制公司,老实讲我会有这个担心的,你知道这种事情无论中外都发生过不少;
现在的我最重要的就是观望,假如双方达成协议,我就继续持有;如果双方继续斗争,我就卖出,至于是黄的人来买还是陈的人来买,对我并不重要,但我知道股价一定会不错的,比如今天就是一个好的卖出时机,只是我错过了;
机构投资者们,你们TM别光顾着投票啊,快撮合撮合吧,给双方建个台阶好伐。
4、假如我是苏宁,我唯一盼望的就是继续斗,永远不要分出胜负,永远保持胶着状态,对手不会垮的,但是会被我们远远抛离;
如果他们不再内斗了,那我就希望对手快速扩展,多多开店,哪怕几个店包围我一个店也无所谓,你知道目前他们的单店盈利能力、利润水平怎样的;
如果他们不再内斗,扩展速度也适中,继续保持现在的单店盈利能力,那我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管理团队的期权激励水平,家族人员可能忠心,但说到赚钱,还是职业经理人重要一点,当然我要努力搞个类似一票否定的特权,就不会出现对手这档子事情了。
说到这里,我就越发对王石心生崇拜,他那点股份,玩的那样HIGH,但TM的对公司的控制力可一点都没有失去过。
5、假如我是机构投资者,今天可能在我惊愕摩根系大甩股票的时候已经错过了今年的最佳抛售时间,对我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让这两队人马坐下来,不用去五星级酒店大的会议室分坐两旁,也不用双方的家人煲汤带来,随便找个办公室,都TM好好说话,说说各自的诉求,求同存异,都是为了公司,说到底是为了我们的股份不贬值;
如果黄真的收回了未装入上市公司的店,我会更加庆幸今天的选择,一个不管公司死活只顾自己利益的人我们拿什么信任你?庆幸之余我会建议董事会增发、改名、适当扩张。
6、假如我是创业者,观看了这样一场赛事,对比了大陆和香港的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我决定还是把公司弄到香港上市好了;
7、不过我只是旁观者,所以我只好当成一个教科书来看,而且通过上面的文字你可以看出来,我确实把这个当一个管理学案例在学习和分析;
8、另外的问题是双方会不会联合?要是在国外大概会开盘下注,赔率应该是合作1陪0.75,陈不合作1赔3,黄不合作1配1.12,为什么是1.12,大概是我估算的;
9、这件事情上最无聊的是微薄、网站留言、论坛上铺天盖地的枪手。
10、比枪手无聊的是那些扯起道德大旗说事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首先这两方人马都有不道德的一面,我有,这些专家也有,何必用这个说事,我敢打赌,当这些专家、学者尤其是教授所在单位出现一个职位空缺的时候他们还不是像狗一样扑过去;其次我一直认为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能用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一个人,还他妈教授这个都不懂;第三,别人用钞票投票,输赢都是用自己的钞票在做决定,谁跟自己的钱有仇,他们当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你这里如丧考妣有意思吗?早知这样你不拿钱去支持一下下?最后,别人都是在法律和公司规章的基础上办事的,而且竟然各自的要求都部分达到了,在他地,大股东侵占小股民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你怎么不愤怒呢?你怎么不想到给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呢?还TM专家。
11、总结一下,我认为投票对国美属于利好,对双方坐下来谈谈看好,对国内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来看有指导意义和好处,对国内职业经理人待遇和地位呈利好消息,至少苏宁就给自己的管理层期权了。
1、俩哥们从上车开始就滔滔不绝数落他们跟了几年的老板,这就是传说中的sm控?这样的老板竟然跟了好几年,真是为难他们了;
2、背着老板不停埋怨和抨击公司、老板的我都不喜欢,甚至可以说讨厌;
3、经销商新进销售,学了三四天,跑了一家客户,发短信说没信心不做了,还告另一销售这产品没市场,赶紧撤吧。基本上这种人做什么都会没信心的,至少你也得多找几个客户沟通下在下断语啊,今天和经销商负责招聘的沟通没信心人士原来工作情况,末了只好委婉告诉他们招到这种人绝对是失职;
4、见过太多销售信心满满准备去拜访客户,然后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说服自己从客户那里逃离,好的经理应该直接告诉这种人换个职业吧,销售还真不适合你;
5、所有的姑息和妄想培养一个人的自信都是扯淡;
6、远离站在励志书架旁边的人,假如这个人是你的经理,要么准备给你洗脑,要么他自己不合格;假如这个人是你的部下,要么他永远没自信,要么他还没有成熟。对于没有成熟的人,告诉他:“远离励志书,他的人生从此变得美好。”
7、另外一类常常泡在励志书架旁边人胸有大志,眼光高远,可手无半点能力,幻想一本书、一套衣服、一个机会就完全改变自己的人生,然后你发现,到了50岁,他们还是只有泡在励志书架旁边的份;
8、某电视晚饭时刻的相亲节目中,一哥们固执地相信一套好的西装、一双好的鞋子就会把他变成另一个世界的人,就会让人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拜托啊大哥,你32岁了,醒醒吧;
9、明白了吧,我不明白励志书为何畅销,也不喜欢看励志类书籍的人,极端讨厌用励志书上的腔调、理论说事的人;
10、总的来讲,励志书属于“正确的废话”之一种,细看每一句都是正确的,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绕TM一大圈,除了浪费时间没有半点意义;
11、昨晚在电视上看见一貌似专家一本正经地讲《三国演义》中的经营哲学,竟然通过刘备分析出股权激励机制,我倒想问问,刘备把江山的百分之几作为期权分给张飞、关羽、孔明了;
12、去TM的专家。
1、google reader 订阅博客在10名以内;
2、每晚10点到11点为网上闲逛时间,浏览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其余最多只能在路途看看订阅微博;
3、不看、更不购买任何报刊、不看体育类外的电视节目;
4、周末不接受任何邀约;
5、一大堆事情堆着了,大哥,加油啊;
6、你大概可以明了,我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豪斯医生》、《犯罪心理》、《csi》……一一归来,最给力还是:
可能你对《CSI》已经略感疲惫和厌倦,但这一集足以让你对这一季充满期待。
在《闪开,80年代上位》里面曾经谈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原有公司文化的冲击,以及如何与他们共事,《哈佛商业评论网》的最新专题从操作层面就这一问题再次作出解读:
“企业2.0”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起来。和“企业1.0”相比,“企业2.0”少了一些传统公司层级分明的特点,多了一些“社区”要素,包括信息沟通更加透明,决策流程更加民主,等等。用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公司社区化”,也就是说,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有必要向社区学习,让公司里面的每个人都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企业进步。(引用自“哈佛商业评论网”)
更多内容请移步《企业2.0,公司社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