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忆尘:
你好!

我们约定,你每周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严肃地回答,我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你脑海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疑问,陪你观察、思考和理解所面对的一切。
也希望我们学会并习惯书信交流彼此的看法,毕竟你终将长大,或许某一天再也不愿意如现在这般围坐一起聊天,那我们还可以用邮件的方式进行相对严肃的交流。
这周你问我的问题是:书上说“吹完一支蒲公英所用的次数,代表了当时的时间,这是真的吗?”
答案当然是“假的”。
但是,我们怎么证明这句话是假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摘几朵蒲公英,用不同的力度吹光,再和当时的时间核对,你就知道这是假的了。

我们可以再想想:
“几点钟”采用的是12小时还是24小时制呢?如果是24小时制,我们吹光一颗蒲公英真的可能需要23次吗?
被吹光的蒲公英完全成熟了吗?大小是一样的吗?
吹蒲公英的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肺活量一样的吗?他们一口气的时长也是一样的吗?
这些因素的组合,我们肯定会发现:
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个人,吹不同的蒲公英,可能需要的口数也不一样。
同一朵蒲公英,可能肺活量的大人一口气就可以吹完,小朋友要好几十口呢。
还有,如果深夜23点我们摘到一朵蒲公英,要分23口才可以把它吹完,这难度也忒高了,对吧。
书中要表达的是“几口吹光蒲公英,当时就是几点钟”这样一个事实结论,我们只要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个事实是假的,那么就算其它所有的例子都是真的,这个结论也不成立。这个技巧你将来会无数次用到,这也是理性思考问题的一个方法,以后我们再慢慢展开。
但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一本“很靠谱”的科普书上会有这么一个常识性错误呢?于是我找到原文,书中在这段话前面有“据说”两字,很明显这是作者给读者开的一个小玩笑。
所以,问题变成: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判断一段话是事实、调侃还是错误呢?这个问题其实蛮复杂的,简单说说:
首先看文章的文体。
一般来说小说等虚构性文章严格来说不存在撒谎的问题,允许作者天马行空,读者阅读起来很轻松,当然也不能拿来作为真实生活的对照。
虚构性文章唯一例外的是科幻小说,无论作者想法多么奇特,科幻小说都需要尊重科学常识,遵循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否则就只是一部幻想小说而已,这也是我不推荐阶段国内被吹捧很厉害的几本科幻小说的原因。
非虚构类文章,无论是叙事性散文、游记、说明文还是调查报告,都需要遵循事实描述,于是分辨作者描述的是事实还是错误就变得重要。我有一些简单的技巧是,选择靠谱的出版社,不看情绪太浓烈的文章,选择靠谱的作者,最后这一点在科普书籍中尤其重要。
看书的过程也需要保持鉴别能力,最简单的是分辨事实错误,有时候作者会记错时间、地点,印刷时也会出现错误,我们联系上下文,看这些错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结论、观点的相关性,如果作者有意用这些错误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本书就可以扔掉了。
其次,我们要看作者的表达方式。
有人习惯一本正经,有人喜欢写得轻松有趣。轻松有趣的文章很容易看出来是在调侃,而一本正经的文章偶尔出现冷幽默往往会在文字的前后有必要的引出词或语气词,只要我们注意这些语气词就可以分辨出来了。
当然,我们需要谨记的一点是,玩笑、调侃均不能影响到文章的真实和准确,这些调侃、玩笑不能作为文章结论和所讲道理的任何证据使用,一旦作者越过这个界限,这篇文章、这本书、这个作者也就不值得信任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绝大多数写文章的人都有一个目标就是文章有趣有料、可读性强,那么,我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调侃和开玩笑的度呢?
其实,有趣只是写文章的一个过程,有料有意思才是写文章的目的。我们开始写文章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好玩,而是把文章写准确、真实和易懂。有趣的表达方式随着阅读量的提升和阅历增加,自然会学会,但如果一直学不会,也没有关系。
而且就算有一天,你掌握了有趣的技巧,也要慎用,在绝大多数问题中,过多的调侃和玩笑会让文章变得浮夸,影响信任度,非虚构性文章中,尤其需要注意。
最后,爸爸需要你终生谨记以下三点:
第一,就算结论是积极的、正确的,也不能采用错误的论据和事实。
第二,不能先有了结论再去寻找论据,因为这样你会有自觉不自觉地筛选能证明你结论的论据,而忽略到其他那些反例,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不要为了结论去编造和改变论据,永远不要。
这周就说这么多,期待你的下一个问题。

永远爱你爸爸
2017、4、16

发表回复

Post Navigation